秋季,有一些人仍然很愛出汗。如果不是因為運動、穿衣厚或炎熱等原因而出汗,可能是身體狀態(tài)的信號,需要及時作出相應的調(diào)理。
資料圖
不同位置出汗,暗示身體不同問題
1. 額頭出汗:肝陽上亢
山西省中醫(yī)院代謝病科賈曉玲表示,額頭常常大量出汗,可能與肝陽上亢有關,往往伴有心煩易怒、失眠多夢、頭暈脹痛等癥狀。
額頭出汗過多也可能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有關,此類人群新陳代謝快、產(chǎn)熱增加,導致多汗,伴心慌、手抖、消瘦、食欲亢進等。
2. 鼻頭出汗:肺氣不足或脾胃失調(diào)
中醫(yī)講“肺開竅于鼻”,肺氣虛弱時衛(wèi)氣不固,津液外泄,會導致鼻頭出汗。另外,脾胃功能不佳也會有影響,比如脾胃虛弱時氣血生化不足,肌表失養(yǎng),或脾胃濕熱時邪氣上蒸,都可能引起鼻頭多汗。
3. 胸口出汗:脾胃失和
中醫(yī)認為,胸口出汗較多通常是脾胃失和的表現(xiàn)。脾胃虛弱的人血液循環(huán)不暢,因此容易胸口多汗。此外,如果胸口出汗伴心慌、胸悶、氣短等癥狀,要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可能,如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。
4. 手心、腳心出汗:陰虛內(nèi)熱或體內(nèi)濕熱
有些人手心、腳心出汗過多,在中醫(yī)看來,往往是陰虛火旺或體內(nèi)濕熱所致。陰虛的人群出汗,常伴有心煩、口干、咽干、失眠等癥狀;若是濕熱人群,則可能有口苦、口臭、大便黏膩等表現(xiàn)。
5. 背部出汗:陰陽兩虛或經(jīng)絡不暢
中醫(yī)認為,背部出汗過多可能是陰陽兩虛,這類人群白天活動時容易出汗,稱為自汗;在夜間睡覺時出汗,則稱為盜汗。若經(jīng)絡不暢、氣血運行受阻,背部也會出汗異常,同時可能伴有背部酸痛、僵硬等不適。
6. 半身出汗:氣血運行不暢
若是身體一側出汗,另一側無汗,中醫(yī)稱為“半身汗出”,通常是氣血運行不暢、經(jīng)絡阻滯所致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種情況多見于中風、痿證等疾病,是中風偏癱的先兆癥狀之一。
資料圖
選對茶飲,能調(diào)理止汗
四川省中醫(yī)院老年病科劉雪輝、謝可馨表示,中醫(yī)認為,大量、長期出汗可能會耗傷精血正氣。
1. 體弱出汗
稍微運動便大汗淋漓,平時怕冷怕風,倦怠乏力,經(jīng)常感冒,多是氣虛肺衛(wèi)不固,可用黃芪、黨參、大棗、山藥等煎飲,有助調(diào)和營衛(wèi)、固表止汗。
2. 睡覺出汗
睡覺常常汗出濕衣,或白天動輒汗出、五心煩熱,或午后自覺陣陣潮熱、口渴難耐,多是陰虛火旺,可用麥冬、沙參、生地、銀耳、五味子、雪梨、山藥等煎飲,能夠滋陰降火。
3. 多汗心慌
若多汗伴心慌、心悸、面色蒼白或萎黃、失眠多夢、氣短乏力,多是心血不足,可用當歸、黨參、黃芪、大棗、枸杞、百合、蓮子等煎飲,能益氣補血安神。
4. 出汗黏糊
出汗后身體黏糊糊的,伴怕熱、心煩、口干口苦、小便黃、容易長痘等癥狀,多是濕熱內(nèi)蘊,可用赤小豆、綠豆、茯苓、荷葉、薏苡仁等煎飲,有助于清熱祛濕。
來源:健康時報
本文來自:2024-09-13健康時報《跟著出汗做調(diào)理》《止汗調(diào)理要及時》